
上周末打完《妖怪图鉴2》,到现在还有点回味无穷。尤其是卡组构筑这块,越琢磨越觉得有优化空间,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复盘重开。整体来说,这部续作没有试图抛弃第一部的骨架,而是在保留原有规则框架的基础上,增加了卡牌构筑的自由度与对局博弈的深度,对于熟悉机制本或热爱构筑的玩家来说,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博弈体验。 这部作品延续了第一部的世界观背景,转场到香港,依然围绕神明与人类之间的角斗展开,故事写得比一代好看不少,虽然灵感来源依然有“巨人”的影子,但这次叙事更清晰,也更能看下去。据说下一部要去伦敦,有点期待。 机制设计是这部的核心亮点。整体结构依旧是三小机制+一大机制,但无论是环节设置还是节奏控制,都比前作更流畅。第一阶段是抢答题,轻量破冰,意在鼓励读本。第二机制借鉴了UNO玩法,两人组队打牌,轻松有趣但也需要配合和判断。第三机制是暗阵营的妖怪与法宝拍卖,拍卖机制不算复杂,主要考验你对金钱的管理和阵营的判断。虽然这两个小机制的奖励对大机制影响不大,但作为情绪调节和资源积累环节还是蛮重要的。 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大机制。和前作一样是十局制擂台战,分三战场(胜、平、败)同时进行,所有战斗由玩家自行监督结算,难度适中,是一个非常“省DM”的机制本。玩法核心在于构筑+下注,你需要在每一轮下注胜负结果来获取筹码,再利用筹码兑换金币和法宝,并押注决战积分。机制的运气成分确实增加了,但也极大放大了博弈空间。 我个人采用的是前期卖弱存钱、后期爆发的思路。前期装菜,积攒资源,靠后期构筑成型的强力卡组收割比赛。由于后几轮积分权重很高,即使前期垫底,后期逆转依旧有机会。我最后靠共工卡组搭配幽冥退场和机甲回手流,一路从倒数冲到第二。尤其是第八轮拿到姜子牙技能那一刻,感觉就是等风来终于上天了。这个技能能在150秒内翻完整个牌库,并强制要求其他玩家向你递牌,那种控局感太爽了,直接把几个对手角斗场赌注打废,自己分数狂拉。 卡牌构筑是这部最上头的地方,自由度极高,几乎全靠玩家对数值、技能与节奏的理解。每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专属combo。除了经典的惠比寿经济流,还有像幽冥退场、弃牌干扰、元素爆发、金角银角单核流、人族装备流等等,每种都能打出不同的效果。流派之间有一定克制关系,也存在赌体系失败的风险。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快速识别当前资源,灵活组卡,并在关键轮次赌准方向。 这次新增了“契约之力”的洗牌和“法宝”系统,对战中的变量和调整手段更多了。契约之力类似海克斯,对特定属性或流派提供强化,有些非常强力,比如幽冥专精、赏金猎人等等。而法宝基本是稀有资源,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,有些提供免疫、有些加伤害,配合得当是扭转战局的关键。 下注机制也是本作一大提升点。你可以下注自己独赢,也可以赌其他人胜场,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博弈场。操作得当时能实现分数倒灌、直接翻盘。整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“故意演”或者“误导对手下注”的心理博弈,这种多层互动让机制本从一维对抗升级成了类MOBA的操作空间。 决战阶段构筑的关键在于“结界区控制”,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。因为幽冥属性引入了“退场替代结界”机制,同名卡、退场卡的重要性上升,如果不控制卡量或者没有足够的退场手段,一旦溢出直接爆炸。这一作不再允许“藏卡”备战,也意味着无法卡别人卡组进度,完全靠自己体系运转。成型速度与完整度决定你的强度,而不是“攒够就能赢”。 剧情方面,本作时长大概在9-10小时,对话节奏适中,BGM氛围轻松,虽说是机制本,但故事依旧有一定观看价值,尤其封神榜部分设计得还挺热血的。适合喜欢中二剧情、世界观设定不太挑剔的玩家。 综合来看,《妖怪图鉴2》作为续作,没有用力过猛去颠覆原作,而是在原有框架下进行扎实的机制进化与深度打磨。它真正做到了“结构继承,体验进化”。对新玩家友好,对老玩家则提供了更大的策略空间。能不能赢不全看卡,懂不懂构筑才是关键。说白了,它不止是打机制,更是打你对卡组理解的深度。 推荐给所有喜欢金铲铲、云顶之弈这类“边打边构”的机制党,如果你喜欢的是思考、构筑、博弈与节奏控制,那这部就是你该打的那一部。 涉嫌剧透的攻略: 惠比寿存钱流:经济滚雪球,高风险高回报,强在后期暴力收割 幽冥退场流:全新属性机制,退场即战力,结界控制强悍 火系爆发/烛龙系:高攻速率流,怕控怕卡速 人族Buff流:装备爆炸,高光C位阵容如嬴政、花木兰、武则天等 弃牌流:卡人主核,完美克制某些阵容,但怕高防卡+法宝 元素体系:属性堆叠型阵容,数值爆炸但成型较慢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