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像
神之宠儿
04-22

终于在广州观看了心心念念的《枕头人》,140分钟无中场的沉浸体验,让我深刻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震撼力。它不仅是舞台剧,更是一面照见人性深渊与救赎可能的镜子。 💃🏻舞台呈现:密闭空间中的多重宇宙 《枕头人》的舞台设计堪称当代剧场艺术的典范,创造性地将舞台构建为一个"黑匣子"般的审讯室和禁闭室,这种密闭空间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剧作的压抑氛围,更成为人性拷问的绝妙隐喻。在讲述嵌套故事时,舞台后方投影出粗糙而有力的粉笔画风格动画,既保留了童话的天真质感,又强化了故事的黑暗内核,让人感觉天真中带着惊悚。 🎥 叙事迷宫:故事中的故事 《枕头人》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它故事嵌套的叙事结构。从一开始感觉没头没尾的故事,到后面对故事的期待,把剧场里的我牢牢拿捏。这些故事既独立成篇,又与主线剧情形成镜像关系。 剧中最核心的嵌套故事莫过于《枕头人》本身。这个关于一个枕头人回到孩子童年劝其自杀以避免未来痛苦的童话,是整部剧作的隐喻。卡图兰通过写作消化自己的创伤,米哈尔通过模仿这些故事来"拯救"想象中的受苦儿童,故事与现实的相互映照,让每一个事件都有了可解释之处。 📝哲学追问:黑暗中的救赎可能 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是剧中核心主题之一。父母为了"激发"卡图兰的写作才能,长期虐待米哈尔,极端扭曲的家庭关系塑造了两个孩子成年后的命运。卡图兰通过杀害父母来"拯救"哥哥,却无法真正打破暴力的循环;米哈尔则内化了受害者的身份,转而通过杀害儿童来重演自己的创伤。这种代际创伤的传递在两位警探身上同样明显——埃里尔因童年被父亲性侵而痛恨虐童者,图波斯基则因丧子之痛而变得冷酷无情。这些角色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未经处理的创伤不会消失,只会以更扭曲的形式重现。 然而,就在这片人性黑暗中,《枕头人》仍固执地保留着救赎的微光。卡图兰对哥哥无条件的爱,米哈尔最终选择不杀害第三个孩子,埃里尔偷偷保存卡图兰的手稿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,如同黑暗中的萤火,证明了人性抵抗彻底异化的可能。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剧终时刻,当枕头人来到小时候的米哈尔房间,劝说他自杀以避免未来痛苦时,小米哈尔却因为担心弟弟听不到自己的惨叫声而无法写出好故事,选择继续活着承受痛苦。这个场景揭示了全剧最深刻的悖论:正是对爱的执着,让我们甘愿承受存在的苦难。

终于在广州观看了心心念念的《枕头人》,140分钟无中场的沉浸
终于在广州观看了心心念念的《枕头人》,140分钟无中场的沉浸
终于在广州观看了心心念念的《枕头人》,140分钟无中场的沉浸
终于在广州观看了心心念念的《枕头人》,140分钟无中场的沉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