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乐厅非常漂亮,打卡点很多,最亮眼的莫过于ai互动环节,演出开始前还看到了一些外国友人对ai很感兴趣,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进行互动,ai+音乐的理念于细节处展现。 本场演出围绕“什么是多,什么是少”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,采用“声学钢琴×电子音乐×动态代码×身体剧场”的多维碰撞形式,以舞蹈肌理随和弦进行解构重组,数字投影将音符具象为几何诗行,模糊表演与参与的边界,缔造“少即是多”的沉浸式哲学现场。 演出现场亮点频频,“音乐+科技”,打造科技与感官共生的震撼体验,钢琴琴槌轨迹实时幻化3D光瀑,琴弦震颤触发算法代码生长,舞者翩然打造实时演出轨迹,共同呈现“人体即媒介”的交互史诗。同时,采用极简美学解构模式,摒弃“多巴胺轰炸”,以极简音乐与舞蹈肢体重塑感知维度,在最小单元中释放最大能量密度,让信息洪流回归纯粹震颤。 廖老师的舞蹈观赏性真的很高,肢体控制能力很强,动作举重若轻,像只舞蹈精灵;同时创意性地将手语动作纳入编舞,对听障观众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增强了舞蹈的观赏性。 演出第二趴,钢琴家和电子音乐老师也加入了舞蹈当中,不再拘泥于身份,钢琴家不必久坐于琴前,电子音乐家无需困于电脑屏幕前,只要有想法,大胆突破约束,展示不一样的可能性!
上海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