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剧本杀成为一种学习方法:我们如何读懂艺术?今天让我们上一堂美术课。 4.5🌟,最后考虑到受众性打了4🌟。我还挺反感喊这个本为情感本的,可惜也没想好怎么给标签。 打过山梗果老师很多机制本,也知道老师经常会在创作剧本前读很多的书,查阅相关的文献。每次都惊讶于他“揉搓”历史的能力,将不同时期的人和故事聚于一个场景后进行平行时空创作,我每次也都会在机制环节前去厕所泪失禁一下。 所以当我知道或许山梗果老师写了这个非机制本后,便跃跃欲试上车了。我猜是山大对“艺术”的第一印象便和艺术家彼时的心境和人生履历挂钩,所以《溺于无明之海》才会有“情感”、“立意”等标签吧,但事实上又不是那么贴切。玩家充当了印象派大师和其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人物,五个小时的剧本杀亦是对他们的个体生命探索,对他们的著作的熟悉,背后故事的挖掘,以及对整个印象派发展脉络大致的了解,虽然其中也参杂着一些魔改和ooc(笑),但总体都是以剧本杀为载体的对“艺术”的一场有趣和感动的创新体验。 而之所以这个本是小众的,或许就像最一开始,DM荦荦的提问那般:“你们为什么要打剧本杀?” 情感本为了沉浸体验他人人生,硬核本因为喜爱推理喜欢轨迹,机制本想要烧脑想策略获胜,立意本为了思辨,现在的沉浸也越来越像话剧小剧场 …… 那在我看来,《无明之海》是为了“学习”。剧本杀或许不只是娱乐,也可以起到阅读和看纪录片的作用,尤其对于感性占大比重的“艺术”而言。就像荦荦说的那样,“不用很代入,就当看人物传记,去画廊看作品。” 那问题可能又会回到,【我们如何读懂艺术】之上。因此,整个剧本杀的流程,亦是学习的过程,对我来说是这个本的最大亮点。玩家从一开始只能报出一些常识性的艺术家的名字,对作品的胡乱解读(其实这里也奇妙地映射了普通观众逛美术展和画廊时最直观的心情),到最后能对每幅作品充满情感地侃侃而谈,中间倚靠的是文字本身,是穿插的机制游戏,是静下心之后的一小时油画棒创作,是情感沉浸,是环节中的小惊喜。 这里特别夸夸百川擅长的机制卡牌小游戏部分,和“策展机制”在一起融合得非常好,特别喜欢那本小册子,Q版印象派艺术家和介绍都非常走心!也非常感谢灵动俏皮又美好的荦荦,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很喜欢的美术老师,带我们共度了这些学习时光,与“艺术”感同身受,治愈并温暖,在创作中短暂放空自己。车友们也画得特别好! 最后讲一下我觉得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分本和角色本身(笑) 牧师x向日葵:灵魂共鸣与救赎 水手x美人鱼:理想与现实 缪斯x天使:女性力量/自我 三组都很有自己的特色,虽然打之前测试的时候大家都会更偏向于soulmate这种比较唯美的意向,但其实各有特点,都很高级,我自己感受下来第一对会更加反转,第二对的人物会更有深度,而第三对最为感慨且与现实的联动更让人破防。 缪斯之所以成为缪斯,不仅是因为她的容貌与才华,更因为她的意志,因为她背后有翅膀。我无法拥抱我的小天使和马车夫先生,只好羞涩、痛苦又满怀欣喜与爱意地将你们留在画布之上,百年之后,依旧轻声说着, “对不起,我爱你们。” 莫里索,你生而自私卑劣、美丽自由,却伟大不朽。 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个本,如果感到难过的时候记得看看画!!!



评论